輕量化的前提--該帶的還是要帶
該帶的還是要帶的輕量化
以前看過一些文,寫的人對輕量化的方式是,什麼都不帶就很輕了。的確背包輕了,但很不安全。輕量化不是犧牲安全來讓背包變輕,相反的,是要在安全的前提下來輕量化。所以,在著手輕量化之前,先確定要裝哪些裝備在背包裡。
上山就要懂得照顧好自己,盡量不要去用別人背包裡的東西,然後在能力範圍之內去照應別人。這些是我認為儘管是一日行程,個人背包裡就一定要有,而可能會被忽略的裝備:
兩截式的雨衣雨褲
|
可以擋風擋雨,減緩體溫的流失。淋了雨又吹風,在中級山以上的山域很容易失溫。小飛俠輕便雨衣,在風大或需要攀爬時就很不適用。
|
頭燈
| |
爐頭、瓦斯、鍋具和至少兩個打火機
|
上山一定要有自己就能煮水煮東西吃的能力,如是跟隊或跟團,有人煮給你吃,也是要自己準備。如果迷路脫隊了,或是隊伍拖太長,或是帶隊的人懶得煮熱水只想趕路,而忽略了你的情況,這時你就可以自己拿出來,在高山上,有時煮個熱水休息一下,能走得更遠。
|
救生毯、毛巾和備用衣物
|
如果下不了山,身上穿的又濕了,如果能讓身體保持乾燥,就比較能撐過去。
|
備用糧和備用水
|
有的人會把輕量化和野外求生聯想在一起,對我來說取水、生火和找食物的技巧是最後的手段,我還是喜歡做好萬全的準備。
|
備用電池
|
GPS的,手機的,頭燈的。氣溫越低,電池的效能會越差,對自己裝備的用電量做紀錄,才會知道要準備多少電池。
|
登山布條和簽字筆
|
向認識的登山社團索取布條,如果迷路了,待在原地是最好的方式。如果情況不允許,例如有人受傷需要求援,或已經等了好幾天斷水斷糧了,一定要走,這時布條可以有很大的用處,走到走不過去的地形地勢時,你可以回頭找自己綁的布條,搜救人員也有跡可循。
|
地圖與指北針
|
能做到很多GPS做不到的,也不用怕沒電。如果不會用,就應該想辦法學。學會了,登山會更安全,更有樂趣。可以參考這篇。
|
急救包
|
每個人急救的技能不同,準備的就不同,要帶自己會用的。
|
確定了要帶的裝備後,再決定自己想揹多重。譬如說該帶的都帶了,重量有20公斤,而自己想輕量化到15公斤,這時候再來看那些裝備要重新買比較輕的,或是有什麼比較輕的替代品。減輕到15公斤,要花的錢和心思也比較少。相對來說,要減輕到10公斤,要花的錢和心思就比較多。
參加過嚮訓後,我背包裡的必備裝備更多了外帳、主繩、山刀、無線電……而我又揹不重,如此就更致力於輕量化。根據自己的體能和經濟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輕量化程度,透過不斷地充實登山知識,調整自己對登山的想法,如此背包裡的裝備就會開始改變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