爬山的人
拉花
六點十分從最後水源營地出發的時候,應該已經日出,陽光卻讓高高的山壁擋在外面,深谷幽藍,月色還留在大大小小的石頭上。地球很安靜,像看完蔡明亮的電影,只得聽到自己的擾動,腳步聲、喘息聲、心跳聲和衣物的摩擦聲。我們往上走,要從眼前稜線最低的地方,踏上中央山脈。
「太陽光忽然射進井裡來......黑暗和冰冷消失......溫暖的陽光溫柔地包住我赤裸的身體......」越是靠近鞍部,坡度越陡,風勢越是強勁,我們的頭越是低垂。一但踏上了鞍部,我想起了曾在書中看過的這片段。陽光在稜線的這一邊氾濫。兩天以來,我們上山,然後下到溪谷;又上山,再下到溪谷。最後沿著溪谷來到這裡,才發現什麼時候,已經走到了雲的上面。
要去中央尖山,可以從東邊的稜線過去,可以從西邊的稜線過去,也可以沿著中央尖溪從北邊上去。稜線破碎,溪水冷冽,從哪個方向都要幾天的時間。中央尖山在北一段和北二段之間,不靠哪一邊,有點驕傲,不太理人,像嚴厲的導師。“你們終於還是到這邊了,來,我就在前面......”最後這片緩緩草坡像是這麼說著。
一座山是一個整體概念,存在於每一顆石頭,每一折斷枝,每一泓清淺。登頂是拿鐵牛奶泡沫上的美麗拉花。如果只想著到最高的山頭,就只看得到另一個山頭。在山上我們要保留我們的選擇,轉肘的空間越少,處境就會越艱難。起心動念,進退之間,請好好想想在山下,那一鍋滾燙的麻辣鴛鴦,要加什麼料進去才好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弦月很美。日出很美。月沉日昇,在夜晚與白天之間也美。
六點十分從最後水源營地出發的時候,應該已經日出,陽光卻讓高高的山壁擋在外面,深谷幽藍,月色還留在大大小小的石頭上。地球很安靜,像看完蔡明亮的電影,只得聽到自己的擾動,腳步聲、喘息聲、心跳聲和衣物的摩擦聲。我們往上走,要從眼前稜線最低的地方,踏上中央山脈。
「太陽光忽然射進井裡來......黑暗和冰冷消失......溫暖的陽光溫柔地包住我赤裸的身體......」越是靠近鞍部,坡度越陡,風勢越是強勁,我們的頭越是低垂。一但踏上了鞍部,我想起了曾在書中看過的這片段。陽光在稜線的這一邊氾濫。兩天以來,我們上山,然後下到溪谷;又上山,再下到溪谷。最後沿著溪谷來到這裡,才發現什麼時候,已經走到了雲的上面。
要去中央尖山,可以從東邊的稜線過去,可以從西邊的稜線過去,也可以沿著中央尖溪從北邊上去。稜線破碎,溪水冷冽,從哪個方向都要幾天的時間。中央尖山在北一段和北二段之間,不靠哪一邊,有點驕傲,不太理人,像嚴厲的導師。“你們終於還是到這邊了,來,我就在前面......”最後這片緩緩草坡像是這麼說著。
一座山是一個整體概念,存在於每一顆石頭,每一折斷枝,每一泓清淺。登頂是拿鐵牛奶泡沫上的美麗拉花。如果只想著到最高的山頭,就只看得到另一個山頭。在山上我們要保留我們的選擇,轉肘的空間越少,處境就會越艱難。起心動念,進退之間,請好好想想在山下,那一鍋滾燙的麻辣鴛鴦,要加什麼料進去才好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弦月很美。日出很美。月沉日昇,在夜晚與白天之間也美。
昨天在山裡長時間行走時,在想著什麼,似也沒想著什麼的之間,發現憂鬱是一個美麗的質數。冷杉寂寂,朝陽融融,看一株蘆花盪出一整座山的秋天。
在山上,我們只帶著最必要的物資,去哪裡都要走路,過最簡單的生活。一簞食啊一瓢飲,珍惜背包裡的每一樣東西。
爬山是一種節制的練習;有一種共同擁有的美好。很多敵意其實可以不用,爬山就像游泳,的確需要學習。有一天,之於您是重要的人也許會開始爬山,或許某一天您也會開始爬山。每個人,對某個人都是重要的人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為什麼爬山?有句話說"因為山在那裡"。在下覺得,或許是因為"我"在那裡。
爬山是為了,
尋找以前的自己
想起被遺忘的自己
探索還未發現的自己
在這過程,登頂是一個單次性的總結。如果不滿意,或是覺得還不夠,就用療程來歸納,四大障礙、山脈大縱走、百岳、小百岳、全球七頂峰、14座八千米。
爬山是一個尋找自己的旅程,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,我的存在的意義是什麼。是一個回到原點的旅程。這旅程要投資金錢、付出時間,和咬緊牙關的訓練......在經歷這些努力之後,任何障礙都會盡力被排除,只有登頂,完成療程,才有機會找到自己。
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麼最近關於爬山的風風雨雨,其實是可以被理解的吧。我和事件的主角,其實也沒什不同。我們都只是為了自己啊。如果消防連如何增進自己人在火場的生命安全都做不到,要如何奢求長官為爬山的人著想?如果掌握官方資源的登山協會都沒有為山友發聲,那麼有誰會把爬山當一回事。如果不是身處其中,和自己有利害關係,那麼有誰會去關心另一個族群的權益。
人們用各種的方法去追尋自己或是存在的意義,賺錢、競選、生小孩、完美的牛肉可頌......爬山的人剛好是用爬山罷了,我也剛好是用這個方法,山在不在其實沒什麼關係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喜歡爬山的人,儘管時代不同,心情應該都一樣吧:好想上山,好想呼吸那清冽的空氣,好想把自己全部的身體,投入那巨大、抽象的山裡。
就算是一般行程;就算懂得還不多;就算不能常常上山,只要心中惦著山,只要想到要上山就很開心,那麼我想,就可稱為是“爬山的人”了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不知道喜歡揹得輕的人,是不是和我有一樣的過程,從一開始專注在裝備的重量,漸漸轉為認識自己的需求,需要吃多少食物、需要喝多少水、需要穿多少衣服......只要揹得剛剛好,譬如一天行程結束,食物和水多的話不會多得太誇張,帶太少時也不會影響到行進太多。那麼揹重揹輕,都是合理的。每個人的需求不同,但極限可以自己不斷地去測試。
不爬山的時候,要運動維持體力(體力會影響需求);關心自己的飲食;保護自己盡量不受傷、生病;作息盡量正常;想想自己需要哪些知識技能......上山前,我會希望自己是在最好的情況,知道自己要揹上山的裝備,需要支援自己到甚麼樣子的程度,依賴越少,就能揹得越輕。
我想,不是絕對,但越是注意上述自己的需求,和在乎自己在山下的情況,那麼對上山就會越謹慎,能把出錯的機率降到最低。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,爬山是需要反覆練習,需要裝備的運動,不太像單純地休閒。
不爬山的時候,要運動維持體力(體力會影響需求);關心自己的飲食;保護自己盡量不受傷、生病;作息盡量正常;想想自己需要哪些知識技能......上山前,我會希望自己是在最好的情況,知道自己要揹上山的裝備,需要支援自己到甚麼樣子的程度,依賴越少,就能揹得越輕。
我想,不是絕對,但越是注意上述自己的需求,和在乎自己在山下的情況,那麼對上山就會越謹慎,能把出錯的機率降到最低。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,爬山是需要反覆練習,需要裝備的運動,不太像單純地休閒。
爬山的人,其實是認真的運動員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