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山症

這篇的內容是2012/11/29,在台北醫學大學上王士豪醫師的課所整理的。希望能讓大家對高山症有多一點認識。

高山症在山下無法被預測會不會發生,但若曾經得過高山症的人,再發生的機率比沒得過高山症的人高。

◆高山症是緩慢進展,一但入山後,是可以被預期的。進入高海拔地區6~20小時會漸漸有症狀和病徵出現。也就是說,經過學習應該要發現自己或隊友的初期高山反應。

◆高山症的“預防”1. 預防性用藥這個我不討論,也沒資格說。2. 緩慢上升(請見文末:其他7)3. 在山上多喝水會促進高度適應,較不會得高山症。


◆高山症的分類:
腦壓上升
急性高山症
頭暈頭痛、睡眠困難、疲憊虛弱、噁心嘔吐沒胃口。
高海拔腦水腫
除了急性高山症的症狀外,還有走路不穩與意識變化(昏迷、問東答西:如無法說出自己的名字、電話、在哪裡這些切身基本的問題)
肺動脈壓上升
高海拔肺水腫
四症狀:休息狀態下呼吸困難或急促、虛弱無力運動表現降低、乾咳或咳血、胸悶胸脹。

四病徵:胸部有螺音或嘯音、中心型發紺、休息之後心跳過快、休息之後呼吸過快

上面談到的症狀網路上都找得到,問題在於如果不是醫生,一般人很難有一個評分表來評量一個人到底有沒有得到高山症。那麼寫這篇有什麼用嗎我想,我的用意是,如果我們無法為隊友判定是不是有高山反應,至少我們可以客觀地來看自己的狀況,如果每個人都可以謹慎正確地為自己下判斷有沒有高山反應,進而做出決定,自己能對自己負責,那麼也是好的。

這邊對上面提的症狀或病徵做一些補充
1. 呼吸困難或急促:休息狀態下無法完整講出一句話。
2. 中心型發紺:嘴唇和鼻子因為缺氧變成紫色。
3. 囉音或嘯音:從腋下側壁脂肪較少的地方聽胸腔,有異音或水聲。
4. 運動表現降低:每個人要和自己的正常狀態比較。
5.  王醫師有特別提到如果發生就表示很嚴重的有:休息狀態下呼吸困難或急促、胸部有螺音或嘯音、走路不穩、嘔吐。
要是我自己或者肯聽我的話的人,我會依照王醫師說的,如果肺水腫的症狀出現了三種以上,就以高山症來看待。腦水腫就更不用說了,要在走路不穩惡化前或失去意識前就趕快下撤,若等到要用人揹下山那就累了。
我知道爬高山,往往都會需要請到一~二天的假,如果是多日的縱走就要請更多天,如果只是頭有點痛,或者呼吸稍微快了一點,還是覺得比平常累,這樣就要下撤,錢都花了,假也請了,很多人都會很掙扎,再撐一下看看,也許明天就好一點。但,如果沒有好一點呢?我想說的是,事情發生機率的高低不重要,重要的是如果發生了,那個後果是不是可以承受得起。

◆高山症的處置
1.  用藥這個我無法寫,王士豪醫師6/29, 9/15, 10/26有在102年國家登山學校全國登山巡迴講座中講述「野外傷疾處置之法律風險及過去案例討論 」,很建議各位去聽聽看。
2.  下撤:就算用了藥,就算叫了直升機,還是要下撤。直升機叫了,可以約在比較低的地方,然後就先下撤。因為有可能病情惡化的速度很快,或因為天候有變直升機來不了。王醫師提到兩個案例,叫了直升機在原地等,一個在五、六個鐘頭直升機還沒到就走了,一個是直升機來不了,拖了二十幾個小時,才走。下撤是高山症最好的治療。

◆其他
1.  有得過肺水腫,下次上山再得到的機率是2/3,所以一定要諮詢醫生,預防性用藥。
2.  測量血氧濃度也可以輔佐判斷也沒有高山反應,97~100是正常標準,越低就越不妙。測量血氧濃度需要機器,一般登山客比較少準備。
3.  通常輕微急性高山症和腦水腫(不含肺水腫)在下降500M後可明顯改善,下降1000M後症狀會消失。
4.   發生高山反應後,要在沒有受風的地方休息。這跟我第一次上高山(雪山)時,志安大哥跟我說帽子絕對不要脫下來是一樣的道理。
5.  若感冒就不要上山。
6.   高山症分類那個表格,症狀背不下來沒關係,可以印出來放在背包裡,需要時就拿出來自我檢查或幫別人檢查。

7.   肺水腫是因為肺部出現不應該出現的水,腦水腫是腦部出現不應該出現的水。如果上升速度太快,造成缺氧,肺部血管壓力分配不均,壓力大的地方造成微血管破裂,就造成了肺部出現不應該的水。腦部是最重要的器官,身體缺氧時,氧氣會集中到腦部,腦部血液增加,腦血管擴張,腦壓上升,就可能造成微血管破裂,造成腦水腫。因此緩慢上升有助於預防高山症。

留言